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辻利茶舗小佐野彈的「愛」的「仲介者」祝福



辻利茶舗
<董事長的話>
首先,由衷感謝各位平日對於「TSUJIRI辻利茶舗」的愛戴。
我是董事長 小佐野 彈。
如同官網及粉絲團所告知,我們「TSUJIRI辻利茶舗」很榮幸從今年起贊助「台湾同志大遊行」。
我自身也是同志,在坦承後覺得可以贊助如此棒的活動感到非常光榮。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所追隨的戰國時代知名武將織田信長,傳說中他與美少年侍童森蘭丸之間編織過美麗的愛情故事,在日本武將間,大家對於同性同志的愛是非常尊重。
如此,無論是男女間的愛、主君間的愛,或是同性同志間的愛,他們的契機即是「茶」也是「抹茶」,茶成為他們「愛」的「仲介者」持續傳遞。
身在這21世紀的現今,這「抹茶」可說是具有哲學性質的飲品,我們的目標是希望成為台灣,甚至是全世界各式各樣「愛」的仲介者。
身為一位同志,衷心祝福參加台灣同志大遊行的各位有著美麗的未來。
             高平摩志(股)有限公司
                董事長 小佐野彈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也許你喝的根本不是卡布奇諾

也許你喝的根本不是卡布奇諾

美食2015年10月9日
曾經的特種咖啡飲品之王卡布奇諾如今正遭遇一場身份危機。
Daniel Krieger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曾經的特種咖啡飲品之王卡布奇諾如今正遭遇一場身份危機。
如果你今天早上喝的那杯卡布奇諾,其實不是卡布奇諾,那可怎麼辦?太可怕了。而更嚇人的是:如果你的小白咖啡(flat white)才是地道卡布奇諾呢?
曾幾何時,卡布奇諾是很容易鑒別的。一份濃縮咖啡,加上熱牛奶,最上面蓋一層蛋白霜似的奶泡。然而,這個曾經的特種咖啡飲品之王,如今正遭遇一場身份危機。
卡布奇諾到底是什麼,即使在專家中間也存在不小的爭議,在行的都把重點放在咖啡的大小上,認為這是區分彼此的特徵。
「在美國,卡布奇諾有小杯、中杯、大杯,這其實是生造出來的,」美食和咖啡作家奧列佛·斯特蘭德(Oliver Strand)說。「卡布奇諾基本上就是一種4盎司的飲品。」
在紐約等地開有咖啡館的咖啡烘焙公司La Colombe創始人托德·卡爾米切爾(Todd Carmichael)認為,不應該死盯着份量這一個因素。「我們讓卡布奇諾靈活起來了,」他說。「8到10盎司的情況下,它的風味並沒有消失。只是沒那麼濃烈了。」
還有人堅守着對卡布奇諾的老派定義,幾種成分的分層是重點。「目標是三個不同的層:咖啡、熱牛奶和有泡泡(不細密)的奶泡,」廚師、作家馬里奧·巴塔里(Mario Batali)在郵件中說。「但是要按意大利人的喝法,必須要攪拌,讓三層混合在一起。」
攪拌後咖啡呈現一種特別的紅棕色,跟方濟嘉布遣會(Order of Capuchin Friars Minor)修士身上的道服顏色接近,有人因此認為飲品的名字就是由此而來。
La Colombe出品的卡布奇諾。
Daniel Krieger for The New York Times
La Colombe出品的卡布奇諾。
Joe在紐約和費城有13家分店,它的卡布奇諾是不分層的,最上面也沒有看得見泡泡的奶泡。「從第一口到最後一口,口感應該是一樣的,」Joe創始人之一喬納森·魯本斯坦(Jonathan Rubenstein)說。
Joe的版本似乎違背了美國特種咖啡協會(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 of America,簡稱SCAA)及其下屬咖啡師行會(Barista Guild)推行的卡布奇諾標準,該標準主張最少要有一厘米厚的奶泡。
才一厘米?感覺一不留神就要成拿鐵了。但這可是堂堂SCAA的標準。「有點荒謬,」西雅圖Espresso Vivace創始人戴維·舒默(David Schomer)說。
有咖啡專家認為,都是那些「拿鐵藝術婊」導致現代卡布奇諾的奶泡如此之少,他們說,在這個無Instagram不成炊的年代,較少的泡沫有利於咖啡師做出繁複的花式。
鑒於卡布奇諾的定義在變,有些人也許會對自己開始喝咖啡的那個年代時興的版本特別有感情。「1985年的時候,最好的卡布奇諾是有一座五英寸的奶泡山的,上面撒肉桂,」餐館業主丹尼爾·梅耶爾(Daniel Meyer)在郵件中寫道。「我們在2006年告別了奶泡。」
在影響深遠的西雅圖咖啡館Torrefazione Italia,La Colombe的卡爾米切爾回憶起特種咖啡遠未普及的年代,卡布奇諾是什麼樣子。「所謂卡布奇諾就是有非常厚的、蛋白霜式的奶泡,」他說。「在上面放一顆橄欖不會沉下去。」
肯尼思·奈(Kenneth Nye)2001年在紐約東村開了第九街意式咖啡館(Ninth Street Espresso),他不堪忍受那些深信自己知道什麼是「正宗」卡布奇諾的顧客,去掉了菜單上所有飲品的名稱。「全都是『意式濃縮加牛奶』,」奈說。「我們不再用名稱是因為,所有名字都很傻。」
新近走紅的小白咖啡讓奈格外惱火,這種用意式濃縮咖啡和牛奶製成的飲品,似乎是澳大利亞或新西蘭傳來的。「你去找10個自稱的小白咖啡權威來,問他們什麼是小白咖啡,至少能得到五種說法,」他說。「這是要讓顧客對整個製作過程心生敬畏。」
並非所有關心這類問題的人都像奈這樣,對咖啡分類學不屑一顧。比如國立意大利濃縮咖啡研究所(Instituto Nazionale Espresso Italian)就呼籲使用「25毫升濃縮咖啡和100毫升蒸汽攪打奶泡」。意大利咖啡愛好者對地道卡布奇諾的理念是十分堅持的,以至於該國農業委員會主席馬可·里翁(Marco Lion)在2007年提出,政府應向使用正確製作方法的咖啡館頒發證書。(那屆政府還沒來得及採取任何舉措就解散了。)
但有人對所謂意大利完美標準也不以為然。「即使在意大利也是多樣的,」奈說。「唯一的共通之處是份量較小,被認為是一種早晨的飲品。」
新學院(New School)烹飪史學家安迪·史密斯(Andy Smith)說,卡布奇諾可能起源於奧地利。是隨着星巴克的崛起而普及起來的,霍華德· 舒爾茨(Howard Schultz)在1980年代末收購了這個品牌,而後越做越大(隨之變大的還有卡布奇諾的份量)。「應該是有他們一份功勞的,」史密斯說。
也許最好的卡布奇諾不需要花哨的咖啡師技法或其他裝飾。「什麼叫完美追求,」巴塔里說。「去看看意大利路邊攤版快餐Autogrill。」
翻譯:艾尤

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

梨山茶、日本時代台灣烏龍茶廣告

2罐梨山茶--2015春節。




秋惠文庫 Formosa Vintage Museum Cafe 新增了 2 張新相片

日本時代外銷福爾摩沙茶廣告


日本時代台灣烏龍茶廣告

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柚子茶;「未來柚子茶」




「未來柚子茶」 竟又上架

 
 
 
吳小姐月初到韓味不二專櫃買濟州柚子茶,卻發現製造日期為2016年(紅框處)。投訴人提供
【盧廷羲.台中報導】今年5月本報曾報導《百貨柚子茶 標示明年製》,消費者買到明年製造的韓味不二濟州柚子茶,當時進口商承諾改善,不過,有消費者在今年10月初仍買到標示2016年製造的韓味不二濟州柚子茶,直呼誇張。進口商韓華國際公司再度致歉,稱是人員錯把問題商品上架所致。





台中吳小姐表示,10月4日她在百貨公司韓味不二專櫃看見濟州柚子茶有買一送一優惠,她選購2組共4罐要價1360元,翌日她發現,4罐的製造日期竟都標示明年2月17日,加上發現柚子茶顏色過深,擔心變質,只好無奈退貨,她記得今年5月《蘋果》曾報導過相同問題,「根本沒改善。」
韓華國際公司施姓經理對此坦承,問題發生後,公司已盡力回收問題商品並銷毀,但台中門市人員不慎把問題商品上架,再度流入市面。她說,該批未來柚子茶約有一千多罐,往後商品進海關時,會派員加強檢驗改善。 

沒改善可罰400萬

台中市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科指出,業者標錯食品製造日期,已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須限期改善,否則可處4萬元以上、400萬元以下罰鍰。 
****
ゆ‐ず【柚/柚子】
ミカン科の常緑低木。また、その果実。枝にとげがあり、葉は長卵形で、柄に翼がある。初夏、白い5弁花が咲き、黄色い扁球形の実を結ぶ。果皮は香気があり、調味料として用いる。中国の原産。ゆう。ゆ。《季 ...


梅の実学園・みんなのモグモグレシピ: ゆず
By 梅の実学園

2011/12/18

ゆず茶

こんにちは!昌代(小5)です。
寒いときにはあたたかいドリンクが飲みたいね。
そこで今日のレシピは「ゆず茶」。今ではメジャーになってきたね。
韓国産や日本産のゆずジャムをお湯で割るだけ。ビタミンCが入っているので、かぜ予防にも◎。もうすぐ冬至があるから、ゆず湯がわりにリラックスタイムに飲むのもいいね。
作るのは里奈さん(高1)。2人で一緒にゆず茶でリラックスします♪
レシピはこちら!
Yuzutea

*材料(1人分)*
ゆずジャム 大さじ1~2
湯 100~130ml
*作り方*
カップまたは耐熱グラスにゆずジャムを入れてお湯で割るだけ。
クックパッドにもレシピをのせたよ。
Cpicon ゆず茶 by 梅の実学園→クックパッドのレシピ
ランキングに参加しています。ぽちっと押してください!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緬甸茶鋪

喝兩杯歷史:茶鋪

喝茶文化大概是1885到1948年英國統治緬甸時,留下最明顯的遺緒。茶舖賣的是一杯三百緬元(約八塊台幣)的緬甸奶茶。除了紅茶與煉乳是固定成分,每家茶鋪都發展出讓客人一喝上癮的獨到祕方,譬如加陳皮。
茶舖通常也賣塗上酪梨醬的印度烤餅。在緬甸,家家戶戶都有種酪梨樹,也算是就地取材。另外,口味近似雲南菜的撣邦菜——油麵、粑粑絲也很常見。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

烏龍茶的世界:全方位茶職人30餘年心血結晶,從種茶、製茶、飲茶,告訴你烏龍茶風味的秘密

日本時代福爾摩沙烏龍茶廣告





近年,台灣、中國關於茶的新書,如雨後新筍出版.....

烏龍茶的世界:全方位茶職人30餘年心血結晶,從種茶、製茶、飲茶,告訴你烏龍茶風味的秘密

這是你期待已久,關於烏龍茶最全面、最深入的一本書


  茶乾、茶湯、葉底怎麼看?
  產地和海拔高度是如何影響茶葉的風味?
  為什麼茶葉的品質受天候及製程的影響那麼大?
  茶葉的香氣和滋味來自茶菁中的哪些化學變化?

  台灣烏龍茶職人三十餘年的實戰心得、手藝、技術、經驗、品味
  茶行不願說、不想教、不外傳的茶葉知識
  《台灣茶第一堂課》暢銷書作者陳煥堂最新力作!

  你知道嗎?
  ■烏龍茶的滋味好壞是取決在製程而非產地
  ■茶葉的採摘標準不在一心二葉,在茶葉的成熟度
  ■茶湯的顏色並不代表茶葉發酵的程度
  ■外觀糾結緊實的茶乾泡出的茶湯多容易苦澀
  ■「菁氣」不是「清香」,茶葉的成熟程度才是決定香氣的要件
  ■葉底就是茶葉的身份證,從茶葉的品種,採摘季節,發酵程度,烘焙過程都可以一目瞭然

  季節、品種、產地、栽培、製程,掌握控制茶葉品質的重要元素,你也能成為專業茶人

  台灣茶職人、暢銷書《台灣茶的第一堂課》作者陳煥堂,鑽研烏龍茶三十餘年來的心血結晶,從茶葉品種的辨別到茶菁的適製性,季節與產地對茶葉的影響,從湯色、香氣的判別到茶底品質的判定,教你系統認識烏龍茶。

本書特點

  ◎豐富的彩色圖片、簡明曉暢的文字,帶領初學者步入烏龍茶的迷人世界
  ◎徹底說明烏龍茶的產地、品種、栽種、製程,對茶葉香氣和滋味的形成和影響
  ◎深入淺出的茶葉化學解說,剖析採摘、萎凋、發酵各環節對茶葉風味的影響
  ◎多幅對比照片,詳細解說如何由茶乾、茶湯、葉底等線索,選擇適合的好茶
  ◎收錄台灣茶區介紹及海拔高度地圖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煥堂


  中華民國茶藝協會甲等評茶師
  曾任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常務理事
  南投縣十大傑出茶農
  歷任永和社大、板橋社大、文化大學推廣部講師
  現任中正社大、內湖社大「茶的世界」講師

  1952年生於南投名間鄉茶農世家,從小母親就將他綁在茶樹邊,可說是在「茶欉下長大」的人。

  1980年在茶業改良場受訓,師事吳振鐸教授。

  1986年獲「中華民國茶藝協會」甲等評茶師資格(全國僅二位),並獲選為南投縣十大傑出茶農。

  他曾花了數十年的時間遍訪台灣茶山,是專業茶農、評茶師、茶商,經營「意翔村茶業有限公司」,也應邀在各地機關學校講學教茶,是全方位的茶職人,也是最瞭解台茶門道的頂尖茶人。

  發揚並振興「福爾摩沙台灣茶」的傳統是他最大的志業。

  作品散見各報章雜誌。

林世偉

  畢業於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研究所

  現任中正社大、內湖社大、東南科技大學「茶的世界」講師

  跟隨父親的腳步投入茶產業後,便師從台灣茶界名師陳煥堂,學習茶葉領域相關的各項實務。曾在部落格整理發表多篇關於茶葉理論的作品,這些理論與實務融合的成果,便是這本與陳老師共同完成的著作。

  熱愛茶葉,為茶葉生長及製作過程中環環相扣的因果關係深深著迷。希望這本書可以讓愛茶人及這個茶產業中的每一份子,一同體會傳統台灣茶的美好。

目錄

作者序:此茶非彼茶

CH1品種、產地、季節、栽培──烏龍茶的基礎知識
進入烏龍茶世界的基礎──認識六大茶類
是茶類?品種?還是商品名?──什麼是烏龍?
〔專欄〕烏龍茶名稱的今與昔
判斷茶葉品質的四個角度──系統瞭解烏龍茶的世界
隨茶業變遷而變化的茶樹品種──認識不同品種的適製性
買茶要看產地嗎?──認識茶樹生長與產地的關係
〔專欄〕買茶不只看海拔而已
合格的栽培才能養出合格的茶菁──認識栽培方式對茶葉品質的影響
品味不同季節的茶香──認識季節與茶葉品質的關連
手採才會有好茶?──認識採收方式、成本與品質關係

CH2手握、聞香、開湯、品嚐──挑選好茶的方法
從科學角度認識茶葉的香氣與滋味──關於茶葉化學
茶香哪裡來?──尋找喜好香型的四個線索
苦澀哪裡來?──化苦澀為醇和的四個關鍵
一心二葉的迷思──半發酵茶的採摘成熟度要求
〔專欄〕幼卡有底──被遺忘的步留
適性而製才能引出好滋味──好茶的製程應該如何?
〔專欄〕生茶、青茶、熟茶
茶葉的精製過程──烘焙
看外型還是看外觀?──茶葉要講求外型嗎?
使茶湯變苦澀的「積水紅」──從湯色判斷茶的品質
苦澀的白毫與清甜的包種──茶湯色澤與發酵程度
葉底,茶的履歷表──瞭解葉底與品質的關係

CH3清香、鮮爽、濃郁、醇和──認識各類烏龍茶
百年基業奠立的清香茶湯──文山包種茶
回歸傳統的甘醇茶湯──凍頂茶與紅水烏龍
消失的番庄與新興的紅烏龍──番庄烏龍與紅烏龍
產在高熱夏季的極品茶──東方美人
七泡有餘香的優良品種──鐵觀音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高山茶
台灣茶區的新寵兒──紅茶
陳香醇厚?還是火氣十足?——陳年老茶
高海拔不代表高品質──烏龍茶的定價
有機茶一定是好茶?──有機茶的正確概念
看穿比賽茶背後的龐大商機──比賽茶迷思
你喝的茶是進口茶嗎?消失的進口茶
到茶行買茶去!──茶行的角色
〔專欄〕你買的是茶葉還是包裝
品出一杯馨芳──如何品茶
〔專欄〕買茶要領

作者序

茶覓知音


  什麼是茶?擂茶、冬瓜茶、仙草茶、人蔘茶、博士茶(Rooibos)、苦茶、菊花茶、涼茶、蜜茶、薄荷茶、明日葉茶、苦丁茶、花果茶、馬黛茶(Yerbamate)......,世界上作為飲料的植物眾多,大抵是以植物的根、莖、葉、果實、花等不同器官為原料,有的將新鮮的原料直接加水喝,有的經過熬煮後飲用,有的透過日曬或烘烤乾燥後再加以利用。無論是哪一種形式,許多國家和民族,習慣上都會將可飲用的植物加工品稱之為「茶」。

  但這裡我們談論的茶,是指學名Camelliasinensis的一種多年生木本常綠植物──茶樹,。在植物分類學中,它屬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原始花亞綱(Archlamydeae),山茶目(Theales),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屬(Camellia)。以茶樹新梢嫩芽、嫩葉或成熟葉為原料,透過不同製造方式所生產的農產加工品。至於其他被冠上「茶」這個稱謂的種種飲品,不論是作為藥用、日常飲料或是保健飲品,狹義來說都不是茶。

  最早關於茶的使用記錄,是西漢時期《神農本草經》所記載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此處的「荼」就是「茶」的古字。西漢王褒《僮約》一文中記載的「武陽買荼」,則是公認首篇有關茶葉交易的文獻。然而晉代郭璞將《爾雅》中記載的「檟、苦茶」解釋為「樹小似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冬生」一句卻與當今的茶樹有不同的生理特性。因此眾多古文獻中所記載關於茶的內容,究竟是不是今日我們所談論的茶,還有待考證。

  茶葉依照加工方式的不同,茶可分為六大基礎茶類,這六大茶類依照發酵程度的不同,有不發酵茶、半發酵茶、全發酵茶與後發酵茶。以六大茶類為原料再加工所生產的茶類,稱為再加工茶類,花茶、緊壓茶、速溶茶、罐裝飲料茶、果茶等茶類皆為再加工茶類。

  唐代陸羽所註《茶經》,系統性地描述關於茶葉的栽培、採摘、製造、煎煮、飲用、歷史、產地與功效,是世界上首部茶葉專書。《茶經》問世已經超過一千年的歷史,陸羽在茶經中的論述至今仍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可見陸羽卓越的自然觀察與歸納能力。經過一千多年來的演進,如今茶葉的產製與陸羽著書時相比有非常大的改變,茶經的內容不宜擴大用於解釋各種茶類。

  福爾摩沙茶在全球享負盛名,不論喝茶是不是生活習慣,只要講到茶,沒有一個台灣人不引以為傲,但是要再更深入地談茶,絕大多數人卻說不出個道理來。主流媒體和消費市場是大眾取得茶葉相關訊息的管道,但是在龐大的商業利益推動之下,眾口鑠金,眾多資訊往往偏離事實。

  台灣諺語中「文章、風水、茶」被認為最難懂。茶葉的生產與製造牽涉到自然環境,而大多數寫茶的文章只是點到為止,搔不到癢處,而茶業從業者又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無法將各種相關連的因素釐清,消費者無法建立合理的邏輯,也難怪茶這麼難懂。

  與葡萄酒、咖啡等同為農產加工品的嗜好性飲品相比,茶是其中受天候及製程影響最大的,採摘日的天候,是上午採摘或是下午採摘,即使是同產區,種在向陽坡或背陽坡,對製程判斷都會有很大的影響。製茶師的手法輕重、各階段製作時機的拿捏,製作環境的差異,也在在影響著茶葉最後成品的品質。即使是同一產區,同一品種,同一採摘時間,同樣的製程,若是製作當時的天候或時間掌握略有不同,結果就會不同。極端一點說,彼此之間甚至可以到每泡茶都可能有所不同的程度。所以,許多深入瞭解茶葉的愛茶人,會將茶葉視為是一種藝術品。愛茶人尋茶,茶也覓知音,製茶師尋找品質優良的茶菁,根據不同茶菁的適製性配合適當的製程,引出各個茶湯獨特的香氣和滋味,愛茶人在漫漫茶海中,一泡泡開湯試飲,找到最合自己喜好的那泡茶,所以茶界才有「找茶」這種說法,這種屬於愛茶人獨特的樂趣。

  就因為每一次的做茶都是那麼獨一無二,我們很難將茶葉以工業化的方式,系統地硬性規定鐵觀音、凍頂烏龍等不同的茶型,就該有什麼一定的香氣或滋味,但對什麼是好茶,卻有一定的標準。在沒有接受完整的茶學訓練之下,大多數的消費者對於品質好壞優劣的判斷,往往是透過媒體或是銷售人員養成建立。在商業掛帥的社會中,消費者接收到大量快速傳播的資訊,往往與事實脫鉤。銷售端作為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橋樑,卻沒有足夠的專業智識教育消費者如何識茶,並且以外行身分指導生產端該如何製作,導致市場亂象層出不窮。茶該怎麼種?怎麼做?怎麼喝?希望在這本書中,能為讀者開拓新的視野。

  這本書的完成,感謝世仁、政豪、昆都、坤助、佳璋的幫忙,在此致謝。

陳煥堂、林世偉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Matcha Latte 抹茶那堤 ; Assam Tea Latte 阿薩姆那堤


麥當勞咖啡

Matcha Latte 抹茶那堤 ; Assam Tea Latte 阿薩姆那堤

https://www.mcdonalds.com.sg/our-food/mccafe/
Green Tea Latte



Himalayan Tea Latte

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黃邪:咖啡如何創造出反抗的文化

危險的飲品:咖啡如何創造出反抗的文化

一,咖啡作為「Drug(癮品)」

戴維。考特萊特(David T. Courtwright )在他的著作《上癮五百年》 中,嚐試把英文 “Drug” 定義為一個中性的概念﹕「癮品」,也就是泛指所有可致成癮或可改變人精神狀態的物質,由強性的(Hard Drugs)鴉片、大麻、可卡因、安非他命、酒精,到弱性的(Soft Drugs)如煙草、可可、茶、咖啡甚至糖,皆在此列。
《上癮五百年》中譯版書影
它們均曾在人類歷史進程中扮演過重要的角色,或因其對人體的刺激性,或因其背後強大的政治經濟利益,戴維.考特萊特稱之為精神刺激革命。眾多癮品之中,以咖啡、酒精、煙草使用最廣,對人類文明及社會結構影響最深,故被稱為癮品的「大三宗」,當中又以咖啡為首。
咖啡獨特的刺激作用使其有別於酒精、大麻、可卡因等可致幻藥物而廣為人接受,特別是因教義所限而禁酒的穆斯林。咖啡的交易、製作及消費模式催生了咖啡館的出現。
最早的咖啡館出現於十六世紀的中東,然後在穆斯林世界迅速傳播,並於十七世紀傳入歐洲的英國及法國。德國學者、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哈伯馬斯認為,咖啡館在歐洲的出現,特別在英國,為訊息傳播及公共政治討論提供了最佳的舞台,從而形成了特定的「公共空間」成為對抗專制統治及孕育現代議會民主及自由思想的搖籃。
「據說,歷史上最嚴重的暴亂在展開他們邪惡的罪行之前都得先呷口咖啡(history’s greatest rebels were said to have imbibed coffee before committing their heinous crimes)」學者 Steve Pincus 如是說。
在哈伯馬斯(Jurgen Habermas)的《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內,嚐試把公共空間定義為不受任何權力制約,開放予公眾自由參與並進行討論的特定空間。這樣的空間具有三項關鍵特質:
一,開放,它公開予公眾自由參與。
二,平等,不論社會地位出身,公侯將相,販夫走卒,在這裡皆可平等地交流。
三,包容,這個空間容許所有參與者就著所有不同的背景、價值和信仰的議題進行討論。
它的概念原形源自古希臘的公民大會,但真正意義的公共空間要到十七世紀,隨著符合現代意義的報紙,代議政制議會,以及咖啡館這些民間論壇的出現等等因素齊備才形成。在那之前的封建社會,消息是封閉的,因此不具備形成公共空間的條件。
然而,阿拉伯學者 Krrababa認為,早在十六世紀,咖啡館出現於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時,公共空間及其反抗專制的文化己初步成型。蓋因一方面,咖啡館內的消費活動文化滿足了公共空間開放、平等和包容的三項基本屬性。與此同時,咖啡及咖啡館的魅力,在禁酒的穆斯林世界幾乎無可替代,巨大的需求形成的市場動力,令時人不惜以挑戰統治當局權威的方法,來滿足他們的需求。因此追溯咖啡館出現並傳播的歷史,便能理出咖啡館在反抗專制運動形成的角色及機制。
c074c615c850ad02df804130
1685年一本教導人們如何飲用咖啡、中國茶與巧克力的書的插畫。

二,咖啡及咖啡館的起源

人類最早種植,同時也是當今最為廣泛種植的咖啡品種「Coffea arabica」,阿拉比卡種咖啡,最早源自阿比西尼亞(Abyssinia),也就是今天的非洲埃塞俄比亞。最初是作宗教用途的,當地土著把它視為神聖的祭品獻予神靈。
咖啡在世界範圍的傳播,主要歸功於阿拉伯商人。據記載,咖啡最早約於1450年前後傳入阿拉伯世界。其時,阿拉伯人掌管著紅海及印度洋地區的貿易,是東西方貿易的橋樑。咖啡的傳入迅速在阿拉伯世界傳播,包括中東,鄂圖曼帝國及其後的歐洲。
學者指出,葉門的蘇非教徒(Sufi Muslims、穆斯林的分支)相信是最早飲用咖啡的阿拉伯人。他們重視咖啡能夠提神的刺激效應,認為飲用咖啡能夠讓他們更好地做好崇拜以及維持教徒間的關係。因此在完成參拜後,他們會不分男女,傳遞同一隻碗,飲用碗內的咖啡,以顯示彼此友誼,並成為一種儀式。
也就是說,與今人利用咖啡提神來提高生產力的經濟動機不同,當時的葉門人飲用咖啡是基於宗教及社交目的。再加上可蘭經禁酒,咖啡獨特的提神作用,就讓它成為酒精的最佳代替品,而被穆斯廣泛接受。結果,咖啡在十六世紀迅速地在開羅、大馬士革及鄂圖曼帝國中傳播,並成為他們日常宗教生活的一部分。
歷史學家指出,因為早期煮咖啡需要大量的大型器具,不便於流動,為了進行零售,便需要有一個地方進行定點銷售,這就導致了咖啡館(coffeehouse)的出現。據記載,最早的咖啡館應該是1555年,由兩個敍利亞商人在鄂圖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堡創建的,他們同時也是最早把咖啡由埃及及敍利亞引入鄂圖曼帝國的人。
_67072652_merchants_getty624
咖啡商人的插圖【圖片來源:http://www.bbc.com/news/magazine-22190802】
最初,作為咖啡豆的零售商,他們需要有個固定的地方,放置煮咖啡的器具,並且向他們潜在的顧客展示如何正確地製作這種新鮮的時興飲品。但當時的餐館對此一無所知,禁酒的穆斯林世界又沒有酒館(Tavern),因此只能夠自立門戶,開出「咖啡館」這種新興場所,沒想到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成為穆斯林世界無可替代的娛樂場所,並深遠地影響後世。
咖啡館在帝國首都伊斯坦堡的出現,成為了蘇丹脚下,專制王權管轄範圍內的避難所,是穆斯林意想不到的「公共空間」及娛樂休閒場所。當時的咖啡館是只對男子開放的,在那個等級森嚴的封閉年代,不論社會地位、出身甚或職業的穆斯林男人,皆可在此相會。
學者、士兵、商人、工匠或貧民,不分貴賤,只要一杯咖啡在手,便可以展開對話,甚或討論時政,甚或研讀經典,甚或學術討論,甚或詩歌創作,更甚至乎有棋牌,賭博、歌舞、妓女、吸食鴉片等前衛大膽、違反伊斯蘭教義或法律的地下活動進行。總之到了16世紀末,單單是伊斯坦堡城內,已有超過六百家咖啡館,時人對咖啡館的鐘愛可以用一首詩去形容﹕
The heart fancies neither coffee nor coffeehouse
讓人著迷的既非咖啡或咖啡館
The heart fancies companionship
讓人著迷的是人情
Coffee is an excuse
咖啡不過是個藉口
(筆者按﹕清一色全是男人,這人情真有點基情四溢~XD)
阿拉伯裔學者 Karababa指出,儘管哈伯馬斯認為,理想的公共空間(Public Sphere)模型要到十八世紀才出現,但其實鄂圖曼帝國境內的咖啡館早已經具備公共空間的初型,因為它符合了開放,平等和包容的三項基本特質。
君士坦丁堡的咖啡館
首先,鄂圖曼帝國境內的咖啡館是相對開放的,所有男子皆可進入。而且是平等的,不論宗教,社會地位或職業,由學者到官員,禁衛兵到工匠,以至貧民皆可在這裡相遇及交流,這在那個等級森嚴的時代,是唯一的例外。它也是包容的,因為他們在裡面可以大膽的討論任何話題,由學術到詩歌,由宗教到國家時政。據史料記載,帝國的禁衛軍們,甚至在這裡批評時政、發泄不滿而且醞釀叛變去挑戰專制當局,因此而成為王權的一大威脅。
儘管哈伯馬斯認為「理性的主體」(rational subjects),也就是資產階級,以及符合現代意義的自由媒體也同樣是公共空間形成的必要條件,因為只有他們才能理性地批判時政及當局,而鄂圖曼時代的咖啡館缺乏相關元素。但Karababa認為,當時的咖啡館內流行作為娛樂的時政諷刺戲劇表演,經典和學術的討論和批評,還有對宗教的討論,同樣可以成為具批判性的公共討論,也因此公共空間是存在的。
那麼咖啡館是怎樣醞釀反抗文化的呢?他認為是由消費者要求對咖啡館內進行活動的「自由選擇」(freedom of choice)的需求,與由專制當局所維持的傳統宗教價值及社會秩序,兩者形成的衝突所引致的。
首先,當時的咖啡館提供相當廣泛的娛樂及休閒活動﹕閱讀、詩歌、音樂、戲劇表演、賭博更甚至是妓女或吸食鴉片,巨大的需求誘使穆斯林男子投注時間在咖啡館,而不是清真寺。而男人們日夜在這裡聚集,討論時政,以致於批評專制當局的言論越發大膽。
高級的土耳其咖啡館裡還有噴泉
但另一方面,作為保守勢力的正統穆斯林及專制當局,均基於傳統教義去詮釋問題及確立秩序,在他們的理解之中,一個理想的穆斯林,應該是節儉卻勤勞地工作,以賺取家用並維持家庭,並且誠實、不容許貪婪的情況下累積財富,謹守伊斯蘭教義的。
因此,在咖啡館內的消費活動是浪費、不道德及違法的,他們花費大量時間在裡面遊手好閒,也是違反教義的,最終只會褻瀆神明。在裡面的大膽言論,更為視為對統治當局的挑戰,更是不能容忍。
因為對這種挑戰的憂慮,統治當局屢次試圖取締咖啡館,奈何作為消費者的需求太大,與咖啡館的利益是千絲萬縷,在開羅等地,咖啡更是通用貨幣,因此咖啡館是禁而不絶。禁制與反禁制的過程是一場持久的拉鋸戰,但基本上都是以專制當局失敗告終,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可算是自由市場的拉力戰勝了專制統治。
倫敦的第一間咖啡館是Jamaica Wine House,位於St Michael’s Alley,至今仍在營業

三,咖啡館在英國

咖啡在十七世紀時由一名土耳其商人引入英國,與葉門的蘇非穆斯林一樣,咖啡的提神作用頗受清教徒青睞。據載,第一家咖啡館出現於1650年的牛津郡,然後1652年出現於倫敦,從此大受歡迎。到十七世紀未,單單是倫敦己有超過3000家咖啡館。
這些咖啡館對公眾開放,不論社會地位、職業、性別及宗教。因此士紳貴族,平民商人皆混雜於此。基本上,在咖啡館內閱讀報紙或pamphlet(一種政治評論的小冊子,可視作政治評論雜誌的前身)或進行社交活動成為一時風尚。
為何咖啡館在英國如此受歡迎呢?原因之一是咖啡館內的消費便宜,與酒館(Alehouse)相比更有競爭力。客人只需花一兩便士在裡面點杯咖啡,便可以消磨一整天,與此相比,在酒館內就得一杯接一杯地灌下去,直至酩酊大醉。咖啡提神的效用又廣為清教徒接受,輕鬆的環境氛圍也成了商人政客聚脚議事的場所。
1668年的插畫,描繪男士們在咖啡館高談闊論的狀況
那麼咖啡館如何成為哈伯馬斯筆下的理想的公共空間模型呢?這里有必要先交代一下時代背景。基本上,十七世紀的英國是個動盪的時期,是新舊勢力交錯,王權衰落,自由主義思想與新興資產階級崛起的時代。
自1625年查理一世執政後,引起的政教衝突,與議會權爭,解散國會的十一年暴政,到拒絶國會君主立憲、限制王權的要求,結果引發1642-1649年兩次英國內戰,查理一世戰敗成為首位被判刑並處死的英國君主,英國進入短暫的共和國時期。
及後克倫威爾崛起成為護國公,直到1658年去世,舊貴族及軍官趁勢反擊,復辟王政,迎查理二世返國重行君主政。查理二世在位期間,因要應付三次英荷戰爭的軍費開支,與議會再度發生衝突,引發政府實質性破產一年,金融動盪、政府威信掃地。
期間代表新興資產階級的輝格黨(Whigs) 與代表保王勢力的托利黨(Tories)形成的國會兩黨制初步成形。其後兩黨聯合,於1688年發動光榮革命罷黜國王詹姆士二世,擁立瑪麗二世與威廉三世共治英國,並於1689年通過《權利法案》,確立「議會至上」,限制王權、保障公民權利的原則,英國正式進入君主立憲制時代,成為近代第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而咖啡館正是在這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出現於英國,並且扮演著獨一無二的角色,推動著自由思想與民權的發展。
哈伯馬斯認為,在封建統治時代,消息是封閉的,公眾無從得知,政治也因此而只限於於宮庭的密室政治,操弄於國王與貴族之間。
但自經歷內戰與復辟以後,王權衰落,王室名聲掃地,傳統封建貴族勢力瓦解,現代議會崛起,消息不再封閉,也因此越來越引起公眾的關注。而咖啡館就成了當時最理想的消息集散地。
首先,首份符合現代意義的報紙「政治日報(Political Journals)」在這個時代出現,由最初的每周出版,發展到半世紀後的每日出版。與此同時,刊載政治評論的小冊子也大行其道,而咖啡館就是它們主要的零售點和消費場所。
與歐洲大陸,例如當時的法國相比,英國政府對報紙的審查相對較弱。特別是光榮革命之後,王權與封建貴族的風光不再,以致1695年,政治審查正式被撤銷,使英國媒體享有當時歐洲獨一無二的言論自由。
哈伯馬斯認為這是建立公共空間往行公共政治討論的里程碑,意味著理性與自由的公共討論可透過報紙呈現於公眾面前,使之成為公共論壇。另外,隨著資本主義發展,現代模式的政府與議會政治興起,一個新興的階級「資產階級」也登上政治舞台,且成為「公眾(Public)」的主流,成為自由媒體的最大讀者群。
學者Brian Cowan指出,王朝復辟以後的英國,公眾對新聞有著巨大的需求,因此提供報紙予客人閱讀,便成了咖啡館招攬客人的手段。結果,學者、政客、官員、記者,紛紛聚集於咖啡館之中,閱讀報紙,討論時政,收集或發放情報。
10371572_10203732673111311_3099205919384484009_n
咖啡館中的英國人【圖片來源: http://www.drinkingcup.net/wp-content/uploads/London-Coffee-House-LookAndLearn.jpg】
「一時之間,仿佛每個人都成了政治家」,時人如此記道。對此,哈伯馬斯深表認同,他認為報紙及各式小冊子成為咖啡館的重要組成部分, 並且是客人們主要的討論內容。自由派與保王派的官員、政客、學者們都各自有自己固定的咖啡館作為聚脚議事點,並形成情報網絡。而這些網絡基本上是由報紙來維持的。
一如鄂圖曼帝國,英國境內的咖啡館內熾熱的政治評論與批評,觸動了英國政府當局的神經。英王查理二世及詹姆士二世均試圖遏止咖啡館內的議政之風,但結果也一如鄂圖曼帝國的蘇丹,無功而回。對咖啡館及新聞的需求實在太大,已經日漸衰落的王權根本無法與自由市場的拉力相對抗。
※※※
參考資料﹕
1. Benjamin Nathans. Habermas’s “Public Sphere” in the Era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French Historical Studies, Vol. 16, No. 3 (Spring, 1990), pp. 620-644. Duke University Press. Article Stable URL: http://www.jstor.org/stable/286491
2. Zappiah, N. (2007). Coffeehouses and culture. The Huntington Library Quarterly, 70(4), 671-677. Retrieved from: http://ezproxy.ecu.edu.au/login?url=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215265910?accountid=10675
3. Robert Darnton . An Early Information Society: News and the Media in Eighteenth-Century Paris.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 Vol. 105, No. 1 (Feb., 2000), pp. 1-3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n behalf of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 Article Stable URL: http://www.jstor.org/stable/2652433
4. Steven Topik. Coffee as a Social Drug. Cultural Critique, No. 71, Drugs in Motion: Mind- and Body-Altering Substances in the World’s Cultural Economy (Winter, 2009), pp. 81-106,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Article Stable URL: http://www.jstor.org/stable/25475502
5. Phil Withington. Public Discourse, Corporate Citizenship, and State Formation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 Vol. 112, No. 4 (Oct., 2007), pp. 1016-1038,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n behalf of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Article Stable URL: http://www.jstor.org/stable/40008442
6. John Crawford, History of Coffee, Journal of the Statistical Society of London , Vol. 15, No. 1 (Apr., 1852), pp. 50-58, Wiley for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 Article Stable URL: http://www.jstor.org/stable/2338310
7. Siva Vaidhyanathan, The Anarchist in the Coffee House: A Brief Consideration of Local Culture, the Free Culture Movement, and Prospects for a Global Public Sphere,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 Vol. 70, No. 2, Cultural Environmentalism @ 10 (Spring, 2007), pp. 205-210, Duke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Article Stable URL: http://www.jstor.org/stable/27592187
8. Emİnegül Karababa and Gülİz Ger, Early Modern Ottoman Coffeehouse Culture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sumer Subjec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 Vol. 37, No. 5 (February 2011), pp. 737-760,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Article Stable URL: http://www.jstor.org/stable/10.1086/656422
9. Brian Cowan, The Rise of the Coffeehouse Reconsidered, The Historical Journal , Vol. 47, No. 1 (Mar., 2004), pp. 21-4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rticle Stable URL: http://www.jstor.org/stable/4091544
10. Brian Cowan, Mr. Spectator and the Coffeehouse Public Sphere, 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 Vol. 37, No. 3, Critical Networks (Spring, 2004), pp. 345-366,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Sponsor: American Society for 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 (ASECS). Article Stable URL: http://www.jstor.org/stable/25098064
11. Steve Pincus, “Coffee Politicians Does Create”: Coffeehouses and Restoration Political Culture,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 Vol. 67, No. 4 (Dec., 1995), pp. 807-834, Published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Article Stable URL: http://www.jstor.org/stable/2124756
12. Gwendolyn Collaco, The Ottoman Coffeehouse: All the Charms and Dangers of Commonality in the 16th-17th century, Academia.edu, Retrieved from: http://www.academia.edu/1123874/The_Ottoman_Coffeehouse_All_the_Charms_and_Dangers_of_Commonality_in_the_16th-17th_Century
13. David T. Courtwright(2001), Forces of Habit: drugs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ngl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4. Jurgen Habermas(1989),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Great Britain, Polity Press.
15. Peter Clark(1983), The English Alehouse: a Social History 1200-1830,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New York, Longman Inc.
作者的話:把自己的歷史論文簡化整理出來予同好們分享,原文是英文,但在這裡非嚴謹學術論文,因此格式及人名、概念的中英對譯等一切從簡從便,這只是相關知識的分享,望各位同好理解。

2015年10月10日 星期六

港口茶(屏東滿州)


郭應哲黃正聰的動態時報上分享了 1 則貼文

茶園在太平洋、港口溪、山巒之間~~
郭應哲的相片。


台灣最古老的茶種,依循一百三十年的製茶技術~~茶園只有五分,老茶農碩果僅存!!~~茶園位在山海河交界之間,地理環境得天獨厚!!!~~空氣新鮮,海風凜凜,以山泉水灌溉,完全自然農法耕作!!!~~是台灣最南(屏東滿州),海拔最低(60公尺)的希世奇茶!!!~~濃得化不開的老茶味,讓老於茶道者,一試成主顧~~屏東滿州的「港口茶」!!
郭應哲新增了 6 張新相片
4月21日編輯紀錄
......一百三十年的堅持到底!!……茶,產於台灣中北部丘陵高山地,這是眾所皆知,而屏東滿州港口,強風苦旱低熱,落山焚風寸草不生,每年10月到5月罕有雨水,海拔只有60公尺,終年氣溫鬱熱,可是却出產了港口茶。……1876年(光緒二年),恒春縣令周有基引進他家鄉,福建安溪的名茶種「雪梨」,.由朱家傳種迄今。製法堅持不變,茶葉製成維持條狀而帶著鹽灰色。冲泡出來的茶湯,入口水軟,稍稍澀尾而苦,却立有回甘。……老夫妄評幾句:1,有苦味,殊不知這是茶的根本本性;茶者,荼也。荼即苦味。若失落苦味,乃人為加工過度了。2,略微澀尾,也是自然,概自然之物,何能十全十美。若力求完美的口感,豈非貪欲過度?3,苦盡而甘來,餘韻繞舌,不俗。4,嘴尾有些乾乾的感覺,似乎表示它茶葉的內容物是豐厚的。……雖然自然條件很不足,但先民的努力與智慧,創造出這項獨一無二,低海拔酷熱地區的好茶。……產地只剩一甲,產量很少,供不應求。以茶山朱金成先生的,最為嫡傳而原本!!他老人家也七十好幾了!…………整個屏東,是個傳奇無誤


!附記白宜芳老師的指導: 
我的理解,港口茶是南台灣茗茶的代表,具有《甘、甜、苦、辛、鹹》五味具足的港口海風茶,如果要說療效 泡的很濃,可通下腹 理腸調子宮,治療經痛也。
濃港口茶之沖泡 是用回泡回浸的方式進行的。

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

TWG Tea


2008年成立的公司,賣1837年開賣的茶。今天新聞某茶農藥超標??

讓人失望的貴婦下午茶1837 TWG TEA - i'm Umie [ 娃娃國 ...201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WG_Tea

TWG Tea
Private
IndustryTea
FoundedSingapore (2008)
Founder
  • Taha Bouqdib
  • Maranda Barnes
  • Rith Aum-Stievenard
Production output
Tea
Pastries
Desserts
Websitewww.twgtea.com